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辉煌历程中,有无数平凡英雄扎根雪域,用青春与奉献书写着对这片土地的赤诚。日喀则市消防救援支队消防员宾守朋,就是其中一位。十四年来,他从山城重庆奔赴青藏高原,在缺氧严寒中淬炼钢铁意志,在生死救援中践行初心使命。那抹跃动在雪山峡谷间的“火焰蓝”,不仅是危难时刻的希望象征,更是新时代西藏守护者的精神图腾。

初上高原:从迷茫少年到钢铁战士
2011年冬,刚满21岁的宾守朋背着行囊踏上西藏土地时,眼前的景象与想象中截然不同。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,凛冽寒风像刀子般刮过脸颊,稀薄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格外沉重。第一次出操,他跑不完3000米就瘫倒在地,嘴唇发紫,头晕目眩。夜晚躺在营房,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让他辗转难眠,窗外传来的藏语交谈声更添了几分陌生。
“手里的水枪,怎么看都不如钢枪威风。”那段日子,宾守朋常对着训练用的水枪发呆。直到2012年那次房屋倒塌救援,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。当他徒手刨开废墟,将被埋压的藏族同胞抱向救护车时,浑身是土的男子颤抖着竖起大拇指,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“谢谢”。那一刻,宾守朋突然明白:在雪域高原,水枪就是守护生命的钢枪,消防员的战场,就在群众需要的每一个角落。


这个信念成了他训练的催化剂。为练好单杠,他在手腕缠上纱布反复练习,从勉强吊杠,到双指完成高难度动作;背负220斤重的水带奔跑650米进行远程供水操训练,脚弓被压得扁平,夜晚疼得睡不着,就用热水泡脚后继续加练。作训鞋磨破的速度总比别人快三倍,小腿上的伤疤新旧叠加,成了最光荣的勋章。
“训练就是打仗,每一秒都可能决定生死。”这是宾守朋常挂在嘴边的话。靠着这股拼劲儿,入伍第二年宾守朋升任副班长,他针对藏族队员耐力强、汉族队员爆发力好的特点,量身定制训练方案。寒冬腊月,他带头跳进冰河练习水下救援;酷暑盛夏,在正午阳光下练负重登楼。在他带动下,全班掀起练兵热潮,连续几届在支队比武中夺冠。
这份执着让他快速成长。入伍第三年带队抢险救援班,第五年成为全区消防骨干教练员。在山岳救援培训中,他结合高原地形特点,协助专家修订《绳索救援技术训练大纲》,研发的高原空气呼吸器延长使用时长10分钟以上,被全区消防队伍推广。当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拼命,他总是笑着说:“在西藏当消防员,身子骨不硬气可不行。”
生死救援:在雪域险境中托举生命
西藏的山川壮丽却暗藏凶险,每年因地质灾害引发的救援任务不计其数。宾守朋的救援履历上,写满了惊心动魄的故事,每一个篇幅都浸透着对生命的敬畏。
2025-08-04,亚东县遭遇罕见暴雨,咆哮的洪水冲断道路,10名工人被困在激流环绕的陡峭崖壁下。接到救援命令后,宾守朋与队友迅速集结,驾驶消防车疾驰而出。然而,道路多处塌方,车辆无法通行,宾守朋只能背着沉重的装备徒步前进。泥泞的道路让每一步都充满艰辛,但想到被困人员危在旦夕,宾守朋便没有丝毫犹豫。

到达距离被困人员约 400 米处时,汹涌的河流拦住了去路。宾守朋立即启用无人机勘查现场,并投放对讲机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,得知他们急需物资补给。利用绳索牵引漂浮桶,宾守朋成功为他们送去了维持两天的食物。
随后的救援方案制定与实施困难重重。尝试穿越原始森林从上方救援,却被悬崖挡住;在崖壁打岩钉开辟通道、让施工方爆破改道河流,均以失败告终。面对不断上涨的河水和被困者焦急的呼救,宾守朋果断提出绳索横渡救援方案。即便深知此方案风险巨大,但为了群众的生命,宾守朋别无选择。
在上游较窄河面,借助吊车宾守朋抵达对岸,在原始森林中披荆斩棘。到达与被困人员平行位置时,眼前 60 米宽的河面波涛汹涌。作为班长,宾守朋主动请缨横渡。攀爬绳索时,脚下是咆哮的河水,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。宾守朋咬紧牙关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“十余条鲜活的生命等着我,坚决不能后退!”20 分钟后,宾守朋成功抵达对岸。顾不上休息,宾守朋立即加固绳索,安抚被困人员情绪,并进行承重测试。为他们穿戴好安全装备后,宾守朋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,确保万无一失。直到最后一名被困人员成功获救,他才瘫坐在泥地里,雨水混着汗水从满是泥污的脸上滑落。
这样的生死瞬间,在宾守朋的救援生涯中并非个例。2021年6月,定日县堰塞湖险情中,他带着队员三闯原始森林,在深浅难测的泥浆里跋涉30公里,救出35名被困群众;在绒辖河激流中,他和队友用冲锋舟运送钢板,搭建起8米长的生命便桥,50小时不眠不休转移217人。每一次救援,他都冲在最前,只因那句“我是班长,我先上”。
雪域深情:把他乡当故乡
“在高原坚守14年,值得吗?”每次被问这个问题,宾守朋都会想起那些温暖的瞬间:亚东救援后,被困工人寄来的感谢信;堰塞湖旁,藏族老乡“硬塞”给他的糌粑;地震安置点,孩子们给他系上的红领巾。这些碎片拼凑出的答案,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。
刚到西藏时,宾守朋连“扎西德勒”都说不流利。为了和群众更好沟通,他跟着藏族队友学藏语,用笔记本记下常用词汇,出警时总带着翻译手册。现在的他,不仅能简单交流,还能唱几句藏语山歌。他说:“要救群众,先懂群众;要护这片土地,先爱这片土地。”
在岗位上,他把训练场变成民族团结的课堂。汉族队员向藏族队员学骑马攀岩,藏族队员跟汉族队员练器械操作。每次集体活动,他都组织大家一起做藏包子、包粽子,营区里的“民族团结墙”贴满了队员们的合影。
2024年春节,宾守朋主动留守岗位,让家在本地的队员回家过年。大年初一清晨,他正在营房贴春联,仓决奶奶带着孙子送来青稞酒。“孩子,跟我们回家吃年饭。”老人的热情让他眼眶发热。那天的团圆饭上,他给老人讲重庆的火锅,老人给他讲西藏的传说,炉火映着满桌笑脸,温暖了整个寒冬。

十四年来,宾守朋先后荣获个人二等功1次,三等功3次,嘉奖3次;2020年被西藏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评为“十佳消防员”;2021年被自治区党委评为“全区优秀共产党员”;2022年被国家消防救援局评为全国训练标兵;2024年被自治区党委、人民政府评为全区第六届先进工作者。截至目前,共参与灭火抢险救援819次,挽回生命1709条。从“4·25”地震到“8·05”年楚河决堤,从希夏邦马峰失联游客救援到“1·07”定日地震,他的足迹遍布西藏多个地市。
2025年7月,宾守朋前往拉萨进行山岳绳索业务培训,市区内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筹备活动如火如荼,看着飘扬的国旗和群众脸上的笑容,突然想起刚入队时的自己。那个迷茫的少年或许不会想到,十四年后,他会把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。
“变的是制服颜色,不变的是为民初心。”宾守朋常说,消防员的价值不在军功章上,而在群众的笑容里。在西藏的雪山草原间,在峡谷激流旁,他和无数消防指战员一起,用“火焰蓝”的赤诚守护着雪域高原的安宁,让那抹蓝色成为60年发展画卷中最动人的色彩。
夕阳西下,训练场上的宾守朋正带领队员进行破拆训练,金属撞击声在山谷间回荡。他的身影在余晖中被拉长,像一座坚毅的路标,指引着方向,也见证着成长。这片他守护了十四年的土地,早已成为他心中与故乡相融的“故乡”。